丹桂飄香秋意濃,?紫嫣紅歌不歇。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國慶假期裡,嘉興市公共文化場館內“好戲連台”、“熱火朝天”,為老百姓獻上了雅俗兼具的文化大餐。 你瞧,在嘉興博物館一樓,精神矍鑠的老人們端坐在培訓室內,雙手持葫蘆絲吹起《月光下的鳳尾竹》﹔在嘉興圖書館裡,孩子們正用稚嫩的童聲朗誦著古詩詞,時而如低吟淺唱,時而若琴瑟和鳴﹔文化館、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的排練房裡,在音樂的韻動下,年輕的姑娘跳起來了、年邁的阿姨扭起來了…… 享用如此豐富多樣的文化活動,隻需在嘉興市“文化有約”平台上輕輕一點,便可輕鬆定制。“文化有約”通過互聯網這陣春風,將嘉禾大地古往今來的文化底蘊吹入心底,也將眾多公共文化場館漸次“激活”,使得公共文化服務在標准化、均等化的基礎上,更顯個性化、主動化。該文化品牌曾榮獲首屆浙江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創新獎。 目前,通過“文化有約”平台(PC端和手機端),嘉興市公共文化場館資源實現了有效整合,已經從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系統拓展到科技館、工人文化館、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場館,並延伸到了縣(市、區),同時吸引了大劇院等社會力量興辦的文化機構參與其中。 公共文化場館通過“文化有約”平台實時發布免費的培訓、輔導、講座、演出、展覽、場地等信息,成為嘉興城鄉居民共享公共文化的重要方式。截至目前,“文化有約”網站點擊率已突破280萬。你會發現,這裡的老百姓文化味兒濃了、文藝范兒足了。“掉歌遠入秋波綠,塔影中分晚照紅”。南湖之濱,運河之畔,一段段文化相約的故事讓你如痴如醉。 曲水流觴,敘藝術情緣 董迅如今保持個習慣,就是每天一得空會翻閱看下手機。她可不是低頭一族,吸引她點擊手機的是一個名為“文化有約”的客戶端,LOGO是一雙相握的手。經由這一牽連的雙手,董迅才得以與董氏祖輩書畫家們零距離接觸。 原來,一次偶然的機會,董迅在“文化有約”平台上發現嘉興博物館推出了一檔“零距離賞寶”的預約欄目,經電話詢問后董迅立馬聯系上其他董家后人,向博物館提出申請,希望能在“零距離賞寶”現場鑒賞到董家書畫系列作品。 “地美多俊木、水秀育英才”,嘉興董氏在書畫藝術上卓有成就。清朝年間董棨、董燿、董念棻祖孫三代,均為知名畫家。董氏自董棨之父董涵始,至董敏藻書畫傳家200余年,可謂丹青世家。 嘉興博物館收到申請后,在當期“零距離賞寶”現場推出董棨、董燿、董念棻、董宗善、董巽觀五代書畫家共10幅作品。博物館一樓鑒賞室內古色古香,一張實木紅漆大方桌擺放在中央,地毯以馬家?文化圖騰為圖案設計而成,正對門是一面落地系統櫃子擺放著幾件青瓷,兩側整齊放著幾張沙發。 董氏一行十幾人圍站在木桌旁,欣賞著桌面上的書畫作品。“柳樹竹石,蔬果花卉,飛蝶虫草,用筆工細,設色妍麗,形象生動。”在鑒賞至董棨設色山水圖軸作品時,董氏后人無不嘖嘖稱贊。“之前在櫥窗裡陳列的作品,如今直面在我們眼前,那種對文化的觸摸才真叫震撼。”董迅說。 這是博物館“文化有約”平台中的一個子欄目,自2011年7月份嘉興博物館推出“零距離賞寶”活動以來,每月開展一次的賞寶活動從未間斷,且月月展品不同。有依據節氣推出的賞梅、賞菊、賞荷系列,有各類瓷器、書畫系列,不勝枚舉。鑒賞現場再配上專人講解,如今已吸引了一大群鐵杆藝術粉絲。通過“文化有約”平台預約鑒賞,或與博物館聯系量身訂做這種模式,文物開始從庫房走到人們面前,從冰冷的櫥窗走向人們內心對文化的訴求。 對嘉興文物愛好者來說,若想赴一場文化的盛宴,零距離目睹張熊、周閑、朱偁、蒲華等這些本土書畫家的風採,或想觸摸明清青花瓷的質感,那麼“文化有約”便是他們最便捷的文化相約通道。 雅俗同賞,沐文化新風 今年68歲的張克潔老人沒想到,自己的退休生活可以過得如此豐富多彩。書法、美術、國畫、太極拳、英文、電子琴、圍棋都會幾招,如今,她還能夠用葫蘆絲演奏一首《金風吹來的時候》。除了這些,老人還跟年輕人一樣,玩轉了手機。在她手機上的醒目位置便是“文化有約”APP。 “本來在‘文化有約’上給孩子報了個親子活動,沒想到刷到了葫蘆絲培訓班,就立馬點擊搶了個名額。”張克潔老人剪著短發,穿一件大紅牡丹黑底襯衫,頭發烏黑,氣色不錯。隻見她雙手持葫蘆絲,一隻手手指按住指孔,氣息平穩,音韻精准。 一曲過后,張克潔老人興沖沖地說:“我現在是周一學唱歌,周三學圍棋、鋼琴,周五學葫蘆絲,以前高血壓、膽結石這些病也漸漸好了,心情啊別提多舒坦了!”與張克潔老人一樣,參加培訓的其他老人手機上都會裝有“文化有約”客戶端。刷刷屏,看看展,學學藝,已經成為老人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文化休閑何處去,公益場館零距離”,嘉興市公共文化場館開始主動對接市民的文化需求,使得原本被動、靜止的文化場館“活”了起來,從“陽春白雪”至“下裡巴人”,雅俗兼具的公共文化服務讓老百姓的業余生活變得文藝范兒十足。 博物館裡,除了將文物走向公眾的“零距離賞寶”外,博物館還根據自身特色,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節日,推出“最炫民俗風”主題活動﹔以新裝修的活動體驗區為基礎推出軟陶手工制作、“模擬考古”等活動﹔推出“草編”、“泥塑”、“素描”、“人像攝影”、“硬筆書法”等培訓班…… 文化館內,小石榴藝苑為小朋友們開設了音樂、舞蹈、形體訓練、戲曲、器樂、美術、書法等藝術公益培訓班﹔公共文化大講堂為社會各文化藝術團隊、群體或個人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數字體驗區內推出3D投影現場教授舞蹈、書法、國畫等課程…… 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裡,“禾城綠洲”親子生態成長營次次一上線就被秒殺﹔“體驗快樂,收獲成長”學生實踐系列活動場場爆滿﹔少兒跆拳道、國際跳棋、乒乓球、街舞、古箏、小提琴等公益培訓數不勝數…… 公共文化場館從單一的展覽、培訓探索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化服務,為老百姓打開了一扇通向文藝之門。對於人氣爆滿的一上線就被“秒殺”的文化活動,“文化有約”平台會依據報名人數進行搖號選擇,並對這些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項目通過數據分析持續推出。公共文化服務從單一走向多樣,從閉塞走向開放,從冰冷的展區走進人們的內心。 民間翹楚,搭展示舞台 “文化有約”逐漸成為嘉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一張新名片,各大公共文化場館除了開辟豐富多樣的活動吸引市民前來外,還將文化通過“菜單式”服務送向鄉村,送到社區。 博物館推出“流動博物館”、“流動體驗區”,將館內固定展覽及專題類題材以展板形式向社區、學校等社會單位提供展覽服務,並將泥塑、軟陶等制作項目送至鄉村、社區﹔文化館開辟“春耕”、“夏種”、“秋收”、“暖冬”服務,音樂舞蹈、書畫攝影、送書送戲、聲樂器樂、非遺保護等“菜單”,四季不停歇﹔科技館將科普知識、手工實驗室送到社區,引來社區孩子們對科技的好奇與興趣…… 姚庄鎮文化館農民畫室內,幾張長條木桌拼在一處,桌面上擺放上筆墨、水彩,老農們站立木桌一側,構思、起筆、修改、暈染……但見一張白淨的宣紙經他們勾染涂抹,便成了一幅遠黛近墨的山水畫作。 夕陽西下,水鄉渡口裡氤氳的水汽開始升騰。大橋花園村文化禮堂內,“巧手媽媽團”的十字繡繡起來了,一幅幅精美、大氣的作品依次呈現,小至孩童大至耄耋老人,都低著頭認真地穿針引線。禮堂排練室內,排舞隊正扭動著腰肢,隨著動感的音樂,在人群中旋轉著翩翩起舞。 每個有文藝夢的普通人在“文化有約”的推動下,也開始走出鄉野,走向公眾,成為另一場民間文化盛宴,這種來自底層的文化力量正成為一股新風尚,他們走到了公共文化場館內,有些甚至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嘉興文化館一樓展廳內,農民王利中與自己的兒子王君韜近年創作的116幅自然風景油畫作品呈現給大眾﹔吳力達、吳雷達兄弟倆多年創作的120余幅書畫作品以其磅礡靈動的藝術表現直面市民﹔大橋鎮花園村“巧手媽媽團”的103幅十字繡和16件手工串珠品集體亮相,美麗的花卉、可愛的動物、大氣的書法作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欣賞…… 回眸往昔,在嘉興這片土地上,吳歌、越語、騷聲,滋養一方文墨客﹔再看今朝,讀書、品畫、舞蹈,已深入田間鄉野,在百姓心底結出最美的文化果實。你看,秀洲自閉症青年張駿林用音樂打開了通向世界的大門﹔土生土長的“辣媽寶貝”走向了西歐舞台﹔農民畫家庄菊華《清理水葫蘆》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展出…… 一幅幅色彩斑斕的農民畫作,一曲曲激情昂揚的現代舞蹈,正在訴說著江南水鄉的傳奇美景,講述著新時代城鎮居民的幸福生活。“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月色中微微蕩漾,彈一首小荷淡淡的香,美麗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夜幕降臨,農民休閑公園裡《荷塘月色》音樂響起,辛苦了一天的郜墩人放下碗筷,紛紛趕往公園廣場,有的跳排舞,有的散散步,有些相約去看展,赴一場文化之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