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桌|不銹鋼工作桌|工具櫃訂做批發 - 精選工作桌資訊分享
    關於我們   工作桌   工具櫃   產品安裝   促銷活動
促銷活動 > 北大女教師赴日本教學別樣看日本風景(圖)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mil.sohu.com/20141102/n405738377.shtml"

  書齋別樣地看日本—《西日本時間》中的“風景”日本現存最大的古城堡—姬路城。嚴圣禾攝  近期上映的電影《黃金時代》,據說片名來源于女作家蕭紅1936年旅居日本期間寫給蕭軍的信。在普遍被引用的關于“黃金時代”的解釋里,人們通常愿意接受的是這一段文字:“自由和舒適,平靜和安閑,經濟一點也不壓迫,這真是黃金時代。”不知道是有意無意,人們忽略了這句話的最后半句“是在籠子過的”。其實蕭紅在之后的信件里詳細談到了日本給她的感受,她寫道:“他們人民的生活,一點自由也沒有,一天到晚,連一點聲音也聽不到,所有的住宅都像空著,而且沒有住人的樣子……”  無獨有偶,時隔75年之后,另一位中國女性也用文字記錄下她初到日本時感受到的這種“寂靜”—“感覺日本人居住的社區過分安靜,除了偶爾有孩子的哭鬧聲傳來,幾乎很少看到人的走動。”這位女學者作為北大的交換教師,遠離自己幼小的兒子,在不懂日語的情況下,赴西日本的神戶大學承擔了一年的漢語和文學專業課教學工作。周末和其他假日,她在日本學生夫婦的陪同下,游歷了關西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并以日記體的形式記錄下觀感。這些文字集結成冊,取名《西日本時間》。  其實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化人客居日本學習或者教學,同時留下文字印象,在中日文化交流當中已經成了某種“傳統”。稍遠些的有黃遵憲的《日本圖志》、郁達夫的《雪夜—自傳之一章》、周作人的《日本管窺》等;近些的有同樣是北京大學中文系教師的陳平原教授的《日本印象》、商金林教授的《感覺日本》等。  《西日本時間》的獨特性首先在于,它其實是一種理論實踐的產物。這本書是在對“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宗教的政治性、社區空間建構在民族國家現代化過程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旅游的產業化操作等問題的反思基礎上,對日本社會展開的理論性思考。所以與普通的游記相區別的是,它幾乎會以學術研究式的認真和嚴謹,挖掘所到景點的歷史和文化構成,并且詳述這種文化在建構日本社會的“傳統”和民族“精神”方面所起的作用。比如八幡神社、伊勢神宮等宗教建構的政治作用,比如“忠臣臧”歷史故事在現代旅游業當中的再利用。  作者之所以能夠超越“走馬觀花”式的現代旅游觀光模式,最主要的是掌握了別樣的“觀看”方法。日本社會的社區構成、旅游景觀和日常生活情態,在這種觀看視野中,得到了“風景”式的呈現。日本民俗學者柳田國男說,“風景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柄谷行人則認為“風景是一種認識性的裝置”,而且是在“內在的人”那里得以發現的。《西日本時間》的作者在一年的客居生活中,由于不懂日語,基本在語言交流和情感狀態上都處于絕對的“寂靜”和孤獨當中,因此也與這種風景展開了獨特的情智交流形態。但是原有的理論儲備和參與實踐的抱負,使她超越了“蕭紅式”的情感傾訴,而通過顛倒的認知裝置發現了“風景”在歷史與現實中的建構性,并在日本現代化進程中對中國的參考意義和中日關系這種更大的格局層面來展開反思。  風景并不就等同于自然。在作者的眼中,西日本的綠色田野在高山與河流之間,常常整齊地鋪展于城市市區之側;在神戶的市中心區,高樓大廈間會突然空出來一塊綠色開闊地,原來那里是一座神社;在最著名的枯山水庭院寺廟里,中心卻是十五塊石頭和白沙灘,那是“寂”文化的實物顯現;包括令作者和中國同伴大呼上當的銀閣寺,原來只是隱藏在樹叢中的兩層褐色古舊小樓;而伊勢神宮的“式年遷宮”制度與古老森林,則是為了保持歷史和文化的延續性……這些在西日本被刻意保留的自然風光或人文景致,反映出日本現代化過程中空間布局的意識形態特性。這也正是本書以一種散文式的抒情筆調,在勾畫“風景”布局的同時,會敏銳地指認和思考的文化內涵。  但是如果僅僅強調這本書的理論實踐性,可能會掩蓋它同樣引人注意的感性的一面。實際上,我們在跟隨作者的眼光看西日本那些景觀式美麗鄉村,跟隨她的腳步在神戶、奈良或京都的那些街道、寺廟游走的時候,都能深深感到她對祖國、家鄉和親人綿密的思念。在她對日本“寂”文化的反思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一名女學者在應對異國寂寞生活時那堅強理性背后的柔軟細膩。讀這本書最喜歡的一篇是《西日本的海和山》,因為它最好地呈現了這本書的特點,自然景致、人文景觀、地理和歷史境況,對日本的文化觀察,對旅游業的反思,與日本人的情感交流以及思鄉之情等,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因此,這本書其實很“好讀”。看似嚴肅的文化問題能夠使人讀來興趣盎然,得益于文體表述上的創新:理論思考自然地融入游記的敘述格局,抒情性的筆法落實到清新熨帖的文字里,豐富的觀察角度和對日本社會復雜的情感,這些給讀者帶來的是別樣而輕松的閱讀體驗。  也許是日本的“寂”文化特別適宜孤獨的異鄉人吧,也許因為日本文化本來就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作者在面對西日本鄉村景觀時會屢屢懷想起她少女時代生活的中國江南水鄉,這種熟悉感竟然使得我這樣一個從未到過日本的人也產生了一種親歷觀看的愿望。百多年前,我們的先賢就已經帶著對現代文明的期盼或艷羨或焦慮地看著、寫著日本;百多年后,已經很大程度實現了現代化的我們依然懷著復雜的心情看著、寫著這個民族。這本游記為我們提供的正是這樣一種重新觀看日本和反思中國的契機。(畢紅霞)  作者:畢紅霞(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關鍵字標籤:日本富山縣黑部立山旅行